1961年4月29日,周恩来总理到河北邯郸市搞调研,一住就是半个多月,总理吃饭要求不能有鱼,肉,蛋。在邯郸市武安县伯延村,为调查村办公共食堂问题,总理让农民们畅所欲言,座谈会开了4个半天,有一位农民叫张二廷,在座谈会上如实向总理说了村办食堂不好的话:“咱们普通社员没有说村办食堂好的。食堂司务长,生产队长,会计们说食堂办的好,那是因为他们能吃饱。国家给社员每天6两粮,到我们这儿只能吃上4两,那2量都让他们多吃多占了。要是发到社员手里,一家老小粮菜搭配,就能凑合奔填饱肚子。村办食堂要是不散,再过些年月,社员们全饿得干不了活了,地里长不出粮食,你们北京的仓库里装什么?你不也得饿肚子?”
张二廷所说的“你”,指的是周总理。第二天座谈会,张二廷就躺在家里装病不敢参加了。总理找到他家,张二廷对总理说:“你是大官,远在北京,你走了,我张二廷没命了。”他的意思是,他说实话,怕公社,县里的领导不放过他。总理说:“党制定的政策都是从老百姓利益出发的,我这次下来就是专门听听大家意见的。群众不满意办公共食堂,今后咱们就不能再办。我不能常来,会派人常来,看看你和社员们有啥困难。”
周总理在邯郸市调研期间,在伯延村一呆就是6天。他走街串巷,深入农户,认真听取各种意见。5月7日,他及时把调研情况向毛主席作了电话汇报。随后,便根据群众意见,实事求是地进行落实。1961年5月底,河北武安县全县农村公共食堂舆停办。
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,周恩来总理的调研具有鲜明的特点:一是蹲得住,时间长;二是不带任何条条框框,倾听群众呼声;三是不搞特殊化;四是效果明显。相比之下,现在有些“公仆”搞调研,也有几个鲜明的特点:一是速度快,找一两个人谈谈话,逗留半晌甚至呆一会儿;二是只听正面赞扬的话,不听批评的意见;三是连吃带拿,有时还张口要“土特产品”;四是胡乱弄出一篇“调查报告”,既没有实际内容,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对一项工作的调查研究,决不仅仅是在嘴上说说的事,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和解决的。你得沉下去稳住心,认真梳理和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。要像周总理那样,真正深入到老百姓之中去,悉心听取群众的心声,只有切实作到了体察民情,作出的决策才能真正反映民意才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。你不认真调查,也不仔细研究,仅仅在宾馆里会见几位当地领导,就同意记者发消息说领导到某某县,来某某市搞调研了,你这不是拿着工作开玩笑吗?
搞社会主义建设,决不是靠“作秀”就能够作出成绩来的!在我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,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,学一学周恩来总理认真“调研”的务实作风吧,放下架子,稳下心来,深入下去,认认真真为民做点实事。